close

( 資料來源 :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- 黃雅芬醫師 )

相信您可能曾經聽老一輩的人說過:「這孩子只是比較活潑好動而已,長大以後就好了,沒關係啦!」可是,您孩子的老師卻說:「這孩子可能有過動問題,建議帶去給醫生檢查。」到底哪一種說法才對?而「過動兒」又是什麼呢?

「過動兒」在醫學上稱為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」,俗稱「過動症」,英文是attention-deficit /hyperactivity disorder,簡稱ADHD。這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,患者常給人的印象是:注
意力不集中、心不在焉、忘東忘西、粗心大意;行為衝動、活動量大、動作粗魯、情緒化、個性大而化之、做事拖拖拉拉;人際關係不好;學業表現不穩定;常常講不聽、叫不動,打罵的效果也有限,有時還會說謊或偷竊。

 

據統計,學齡兒童患有過動症的比例約為百分之五,以男生較多,症狀多在七歲前就出現。過動症並不是兒童的專利,也不是「長大就會好」這麼簡單。多數患者在成年期仍有殘餘症狀,並在學業、工作和人際關係等多方面呈現障礙。嚴格說來,過動症算是慢性病,其症狀表現隨著年紀會有些微不同。

醫學上已證實此症是因為大腦功能不良,尤其是前額區。先天遺傳為主要病因,但後天腦部損傷(如缺氧、感染、外傷、反覆癲癇發作)也可能出現類似症狀。患者的腦部病變是發生在肉眼看不見的神經細胞層次,因此腦部檢查如腦波或電腦斷層掃描並無法幫助確認診斷,而是必須仰賴醫師透過多重管道收集孩子的狀況,並在門診觀察孩子的表現,然後根據所有資料作出最後結論。

如果孩子的不專心、活動量大與行為衝動程度比同儕明顯,並造成相當程度的困擾時,建議家長應儘快帶孩子到醫院接受評估。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的結果通常較好,比較不容易併發其他問題。

學齡前過動症的治療方式,以親職訓練和諮商為主,藥物為輔。(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治療原則)。透過親職諮商,家長可獲得過動症的最新知識,並學習適當的管教技巧。藥物治療能夠直接調理腦部的生物化學機轉,使失調區域恢復功能。目前用來治療過動症的藥物都相當安全有效,醫師會根據孩子的狀況來判斷是否需要用藥。藥物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商,也不會成癮,請家長們放心。

許多家長都聽說過「感覺統合課程可以改善過動症」的說法,已有不少過動兒被安排接受這樣的訓練。其實這是個讓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們十分憂心的一個社會現象,事實上到目前為止,仍然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支持感覺統合訓練對過動症的療效。在此誠心呼籲大家不要以訛傳訛,以免讓孩子錯失接受正確治療的最好時機。

或許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大人有正確的觀念、面對困難所需的足夠耐心、愛心和勇氣、願意學習適當的管教技巧,並能信任專業治療團隊。在面對過動兒時,建議宜採取「溫和且堅持」的態度。事實上只要用對方法,讓孩子聽話其實不難。

若您對門診醫師的處方或診斷感到困惑,請千萬不要客氣,一定要再回門診向醫師請教。如果孩子已接受過專科醫師評估並確定診斷,但無法獲得足夠的治療時,建議家長可多方尋找其他醫療或民間資源,如「赤子心教育基金會會(http://www.adhd.org.tw)」。如果孩子尚有其他發展問題如動作不靈活、語言遲緩等,家長也應該積極尋求復健科或耳鼻喉科的協助。有關早期療育的地方資源,可洽詢各地社會局。

如果我們在看到孩子有缺陷的同時,也能注意到孩子所擁有的天賦與優點,並且積極陪伴與協助他們發揮長處,相信有障礙的孩子其實也能過得很快樂、有自信、並且受人歡迎。

 

 

資料來源 :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 - 黃雅芬醫師
如有侵犯版權請來信告知,我會馬上刪除 ! 謝謝 !

 


http://blog.xuite.net/paleylily0407/twblog/125618716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~SP~ 的頭像
    ~SP~

    小小世界 ~* My Little World *~

    ~SP~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